立秋养生 | 养阴润 燥,理 气解郁!
2025-08-07 来自: 艾仲医 浏览次数:25
立秋,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算出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句话是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在秋季养生中,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都应该以养收为原则。
立秋习俗
立秋时节有咬秋、贴秋膘、沐浴等习俗。立秋吃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也就是人们说的贴秋膘,一般首 选吃肉;立秋这天很多地方在沐浴方面有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会从将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起居养生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黄帝内经》这样讲述秋季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此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说,秋季三个月,是草木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平和。这就是与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泄泻之类的疾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因此,立秋时节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也可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有一 定作用。一般来说,晚9:00~10: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比较合适。艾灸调养方面,可以温灸尺泽、照海、复溜等穴,以达到滋阴润肺,养阴润 燥的目的。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懈怠。早晚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出行时应备件衣物,防止天气突变着凉。
饮食养生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发生咳嗽、感冒等疾病,因而需要润 燥、养阴、润肺。
食养方面,可以用雪梨和百合清蒸或隔水炖服,以生津润 燥;可以用罗汉果或桑叶泡水代茶饮,以清肺润 燥;还可以用大米、糯米和杏仁煲粥,经常食用,以润肺生津。
运动养生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之后,阳气收回,运动宜轻松平缓不过度,切忌暴汗。每个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一些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太极拳、慢跑等。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一 定要避免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推荐养肺法:按揉迎香、叩肺俞。
按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组。
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请家人用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情志养生
秋气肃杀收敛,从立秋开始,天地阳气从旺盛到逐渐开始收敛,草木从繁茂开始逐渐转向凋零。
人体与天地秋收之势相应,阳气渐收,阳消阴长,人的精神情志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悲秋”,严重者甚至出现消极、伤感甚至抑郁的情绪。
故秋季的养生应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的情绪,感受事物的积极方面,安定情志。亦可在秋季艾灸膻中、内关等穴,开胸顺气、理 气解郁,以助人体气机的调畅,情志的安定和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