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时,健康入秋——“处暑”养生这样做!
2025-08-25 来自: 艾仲医 浏览次数:9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天气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要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处暑时节的养生重 点在于防暑祛湿、润 燥养阴、护阳固本,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从中医角度全 面解析处暑养生的饮食调理、起居作息、运动保健、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并针对不同体质人群提供个性化建议,帮助您科学养生,平稳度过季节交替期。
处暑节气的中医养生理念:处暑标志着三伏天结束,炎热夏季即将过去。中医认为,处暑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调整,养生需顺应这一自然规律。《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正是从"养阳"向"养阴"过渡的关键节点。此时养生若不得当,容易导致寒湿入侵或秋燥伤阴,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处暑养生的核心在于平衡阴阳,既要继续清解夏季残留的暑湿,又要开始预防秋季的燥邪。
从气候特点看,处暑后虽然白天气温仍可能较高,但早晚温差明显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燥气开始显现。这种气候转变对人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脾胃功能易受扰动,夏季贪凉饮冷积累的寒湿可能引发腹泻、食欲不振;二是肺系统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等症状;三是阳气收敛过程中若受寒凉刺激,可能导致关节疼痛、感冒频发。
首先是饮食养生:
润 燥祛湿,平和进补。处暑时节的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中之重,需遵循清补润 燥的原则,既要清除夏季积留的湿热,又要预防秋季燥邪伤阴。此时饮食应逐渐从夏季的清热解暑转向秋季的滋阴润肺,但转变需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大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其次是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
处暑饮食有两不吃的原则:一不吃生冷,二不吃辛辣。处暑后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应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西瓜、甜瓜等夏季瓜类应逐渐减少,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要避免,以免引发腹痛腹泻。生姜、辣椒、花椒、烧烤等辛燥食物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加重秋燥症状。
第三是养生茶饮推荐:
处暑时节适合饮用一些具有润 燥养阴、健脾和胃功效的茶饮:比如:蜂蜜柠檬水、陈皮普洱茶、西洋参麦冬茶、菊花枸杞茶等等
第四是起居作息:
顺应自然,护阳养阴,处暑后养生应遵循早卧早"的原则,建议晚上22:30前入睡,早上6:00-7:00起床,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这种作息安排有助于人体阳气顺利收敛,阴 精得到充分滋养。午间小憩仍然重要。
第五是防寒保暖关键部位:
处暑后昼夜温差增大,保暖工作需特别注意三个关键部位:腹部、背部、脚踝。
第六是居住环境调节:
保持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干燥。
第七是传统养生方法应用:
处暑时节可结合以下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增强体质:艾灸、穴位按摩、泡脚养生。
第八是情志调养:
安宁心神,平衡阴阳。中医认为七情伤五脏,秋季对应肺脏,而悲忧情绪易伤肺。随着日照时间缩短,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悲秋"情绪或烦躁不安。科学的情志调养不仅能预防秋季抑郁症,还能通过"心身互动"增强机体适应能力,平稳度过季节转换期。建议:安宁心神、适度宣泄、培养兴趣等。
第九是体质辨识与个性化养生:
因人制宜,不同体质的人在处暑时节的养生也应有所区别。通过辨识自身体质类型,可以制定更加精 准有效的养生方案,避免盲目跟风或方法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