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ZUI“燥”的季节,如何润养身心?收好这份秋季养生指南
2025-09-09 来自: 艾仲医 浏览次数:3
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但末伏仍在发力,炎热天气持续“营业”,暑湿未退秋燥起,“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正是此刻贴切的写照。肺与秋季相应,所以多见肺的病变,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皮肤和鼻腔等问题,秋季养生关键在8个字:润养为主,兼防余热。
秋季起居有道 顺时调阴阳
顺应自然界“阳消阴长”的节奏,起居要点在于“早卧早起,防寒护阳”。建议夜晚11点前入睡以养阴,清晨6至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升发。
秋季肺经当令(凌晨3-5点),保障此间的深度睡眠有助于强健肺气抵抗燥邪。午休20分钟或者闭目养神15分钟有助于缓解秋乏。
因人而异择“冻” 护好三处薄弱
虽说“秋冻”可以增强耐寒能力和抗病力。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冻”,要因人而异择“冻”。对于青壮年、体质平和者、经常运动人群,适当的秋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有一些特殊人群,可能并不适宜,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冷刺激易致血压骤升),关节炎/老寒腿人群(低温加重疼痛),婴幼儿(体温调节中 枢未发育完善),不适合秋冻。
“秋冻”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以身体舒适为前提,要保护好这三处薄弱:
腹部:睡眠时穿棉质背心或盖薄毯,防脾胃受寒引发腹泻。
后颈: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大椎穴(低头时颈后凸起处),可围丝巾防“贼风”。
脚踝: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穿及踝棉袜,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加艾叶或生姜,驱寒助眠)。
真正的“秋冻”是“让身体学会与寒冷和平共处”,而非硬扛。还有人认为“秋冻能治慢性病”,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秋季运动贵收敛 动静结合总相宜
秋季运动理念需从夏日的“开泄”转向秋季的“收敛”。剧烈对抗或长时间耐力运动如足球、马拉松等易耗气伤津,此时宜选择节奏舒缓、强度适中的项目:八段锦、太极拳、舒缓瑜伽、慢跑及快步走更为契合。
运动时间也尽量借天时养阳气。清晨(6:00-8:00)及傍晚(16:00-18:00)是黄金时段,前者空气湿润利于阳气萌发,后者恰逢肺经活跃利于滋养。尽量避免正午锻炼(11:00-14:00),此时暑热未退,易引发脱水;夜间运动也不太适合,扰阳气收敛。
秋季饮食调和 “祛湿润 燥”双全法
秋季饮食需同时应对暑湿残留与燥邪初起的双重局面。以下三步让两者兼顾:
1.依时令分主次
初秋(立秋-白露):祛湿为主,润 燥为辅,此时暑湿未退,需先化解体内湿浊,避免湿郁化热。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祛湿的食材,比如红豆、薏米、冬瓜这些。
仲秋(白露-寒露):润 燥为主,兼顾化湿,此时燥气明显上升,需增润但防滋腻碍湿。饮食上可以选择的食材包括山药、百合、莲藕、雪梨。
2.辨体质巧侧重
湿热体质(舌苔黄腻、易长痘)策略:先清湿热再轻补阴液。
脾虚湿重(舌边齿痕、大便粘)健脾化湿基础上润 燥:茯苓+山药+莲子+芡实。
阴虚夹湿(口干但舌苔腻)润 燥为主,佐以芳香化湿。
3.善配伍选烹饪
配比组合方面,祛湿不伤阴:茯苓/薏米(祛湿)+ 山药/银耳(润 燥),如茯苓银耳羹;润 燥不助湿:梨/百合(润 燥)+ 陈皮/砂仁(化湿)如陈皮炖雪梨。
选择合烹饪方式方面,当湿重时多用蒸、煮、炖(如清蒸鲈鱼),燥显时可少量用炖蜜膏。如秋梨膏兑温水喝。
此外,立秋还要注意以下三重饮食禁忌:
❌ 寒凉生冷食物:冰镇饮料、西瓜、甜瓜、梨(生吃)、绿豆、苦瓜等。立秋后阳气渐收,脾胃易受寒凉刺激,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腹泻、腹痛或消化不良。西瓜等夏季解暑瓜类可逐渐减少。
❌ 辛辣燥热食物:辣椒、花椒、生姜(过量)、烧烤、油炸食品等。秋季燥邪当令,辛辣食物会加重体内燥热,导致口干舌燥、便秘或皮肤干燥。但少量生姜可温中散寒,需适量。
❌ 高糖高腻食物:月饼、奶油糕点、肥肉、重油火锅等。秋季脾胃功能较弱,油腻甜食会增加消化负担,助湿生痰,还可能诱发“秋膘”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