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情志相胜疗法!

2025-08-10  来自: 艾仲医 浏览次数:27

  情志相胜法, 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 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狂、痫、惊恐、喜笑不休等证, 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具有调摄心神、调畅气机、调谐阴阳、调和五志的作用。

河南艾仲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在正确判断患者不同性质的情志疾病的基础上, 根据五行相胜理论, 利用各种手段(语言、行为、声响等), 使患者产生可以克制其病态情志的另一种情志变化,使由病态情志导致的疾病得以康复。

  怒胜思

  怒胜思疗法是利用愤怒情绪克制过度思虑。怒胜思法, 是针对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出现神情困顿的病证, 医者按康复计划, 采取非药物手段,激怒患者, 以怒制思, 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 恢复心脾功能的一种方法。由于思虑损伤心脾已成痼疾, 往往难治。对病重者设计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要大一些, 反之则小些。本法适用于思虑伤神所致的郁证、失眠、癫、痫等证。

  《儒门事亲·内伤形不寐一百二》记载:“一富家妇人, 伤思虑过甚, 二年不寐, 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 戴人曰:两手脉俱缓, 此脾受之也, 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 多取其财, 饮酒数日, 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 是夜困眠, 如此看八、九日不寤, 自是而食进, 脉得其平。”(这位患者因为思虑过度而导致失眠2年, 戴人故意收取其很多治疗费用而不开药方, 以此来激怒患者, 使患者发泄怒气出了汗, 当晚就能睡着。)

  恐胜喜

  恐胜喜疗法是指恐惧情绪可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或喜悦太过而引起的疾病。恐胜喜法, 是针对过度兴奋, “喜伤心”而致神气涣散, 一神明失其所主而恒笑不休的病证, 医者有计划地采取适当手段, 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 收敛耗散的心神, 镇摄浮越的阳气, 恢复心神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大喜伤阳”, 喜笑不休等情志失调。但此法刺激情志的强度大, 要注意因人而异, 切勿滥用, 以免生出弊端。本法适用于喜笑不休证, 以及因过喜而致的其他病证。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所载:“又闻庄先生者, 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 庄切其脉, 为之失声, 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病者悲泣, 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 慰之。诘其故, 庄引《素问》曰:惧胜喜。”(此患者因过度喜乐致病, 医者借口取药离开患者并几天不来看患者, 巧妙的利用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 此举使患者以为自己病入膏育而绝望恐惧, 正好抵消了过度喜乐的致病情绪, 病情自除。在今天治疗类似的患者, 医者不可能照搬, 应因时、因地制宜, 让患者产生恐惧情绪要把握好分寸, 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

  喜胜悲、忧

  喜胜忧疗法是指喜悦情绪可以克制忧愁或由忧愁而引发的情志疾病。医家张子和提出了“喜可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的具体方法。喜胜悲法宜于悲哭证、脏躁证以及由悲哀过度而导致的其他病证。实施喜胜悲法时要因人施 乐, 掌握分寸, 防其太过而“暴喜伤阳”。方式不宜重复, 内容要不断更新, 不宜连续使用。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息城司侯, 闻父死于贼, 乃大悲哭之。罢, 便觉心痛, 日增不已,月余成块, 状若覆杯, 大痛不已, 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 病人恶之, 乃求于戴人。戴人至, 适巫者在其旁, 乃学巫者, 杂以狂言以谑病者, 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 心下结块皆散, 戴人日:《内经》言, 忧则气结, 喜则百脉舒和。又云, 喜胜悲。”(此患者使用药物没有效果, 戴人为使患者笑而模仿在场的巫者, 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场景, 使患者乐而忘忧, 气机舒缓通和面祛病。此法对于改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十分有益。)

  思胜恐

  破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开导、引导患者进行思考,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克服患者过度恐惧的病态情绪。思胜恐法是针对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 医者有计划地采用能够激起患者思虑的情志手段, 以治疗惊恐病证, 促进心身康复的一种方法。

  《续名医类案·惊悸》中的另一则医案就更为典型:“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戊午过东瀛吴对亭大参山房,言及先时恐惧状,盖君鱼善虑,虑出于肝,非思之比。思则志气凝定,而虑则运动展转,久之伤肝,肝血不足,则善恐矣。情志何物?非世间草木所能变易其性,惟参禅一着,内忘思虑,外息境缘,研究性命之源,不为生死所感,是君鱼对症之大药也。”(通过说理开导,引导病人悉心研究性命之原,“不为生死所感”,恐惧心理自然消除了,情绪高昂,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悲胜怒

  悲胜怒法, 是针对暴怒或久怒伤肝, 气机逆乱、神明失主的情志病症, 采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 以收摄逆乱之气, 使肝与神明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大怒则气血厥逆于上, 扰乱心神, 悲则气血沉降。悲胜怒法, 在于以阴治阳, 使气机升降达于阴阳平衡。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灵活地安排应用此法,并且事先要与患者家属解释清楚, 以防误解。本法适用于兼有情绪亢奋症状的病证, 如眩晕、狂证、痫证等。

  《筠斋漫录》中载有这样一则医案:“杨贲亨,明鄱阳人,善以意治病。一贵人患内障,性暴多怒,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屡医不愈,召杨诊之。杨曰: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下注左股,旦夕间当暴发,窃为公忧之,贵人因抚摩其股,日以毒发为悲,久之目渐愈,而毒亦不发。以杨言不验,召诘之。杨曰:医者意也,公性暴善怒,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我诡言令公凝神悲其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医生采取令患者悲其足而忘怒的方法,诱使病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这是以悲胜怒的典型范式。)



艾仲医 赵老师:13838735858 公司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医专仲景东区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河南艾仲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豫ICP备18044907号-1


扫码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