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话养生:情志起居篇
2025-09-11 来自: 艾仲医 浏览次数:5
进入秋季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此时,人体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立秋时节并没有出伏,在暑热、暑湿未消的同时,秋凉、秋燥也随着节气到来,寒热交互,雨后的湿气与立秋节后的燥邪并存。
秋季在五行为金,在五味为辛,在五色为白,在五化为收,在五气为燥,在五方为西,在五季为秋,在五脏为肺,在六腑为大肠,在五官为鼻,在形体为皮,在情志为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情志:宁神定志忌悲忧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
初秋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肃杀的景象,人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对于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人来说,秋天更需要警惕抑郁症发作。此时应调整好心情,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立秋节气
秋季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非常有助于缓解悲忧的情绪。多增加阳光照射,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培养兴趣爱好,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改善心境。
起居:早睡早起,适度秋冻
立秋节气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一般立秋过后以晚10点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坚持午睡30分钟左右。
立秋、处暑之间,暑热未尽,早晚温差变大,不要贪凉,夜温低,注意增衣被,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不开或只开除湿功能,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以免受凉。室内温度适宜,室温24℃~28℃之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平素形寒体冷或者患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胃肠功能弱、风湿性关节炎的人,不宜长时间开空调。
适度秋冻,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要注意限度,要根据天气及自身身体情况灵活增减衣物。
第一,“秋冻”并不是“遇冷少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应适当地增衣,以凉而不寒为宜。当户外温度降至20℃以下时,就别穿短裤、裙子了。一般当室外温度低于10℃,就不适宜再秋冻。
第二,秋冻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素体虚寒,体质偏弱(多表现为平素较他人更怕冷,手脚凉,喜热饮,易感冒、疲乏无力)人群都不适合“秋冻”,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此类人群不要刻意“春捂秋冻”,而应注意随时避风寒,尤其不适合穿着暴露背、肩、腰、脐、脚踝的服装。